每周講法,  2023年

每周講法:以密為用

每周講法:以密為用

2023年8月26日—2023年8月27日

大家好,歡迎來到法雨禪修中心
上一節我們討論了「密本無秘」的道理,從根本上討論了釋迦牟尼佛最重要的密法以及如何用心去感受禪宗之密,去感受凈土之密,我們也了解了密與禪,密與凈密不可分的關系。既然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密法既然都不是什麼秘密,那麼密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換而言之,密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們之前說過,我們修習佛法的方式是追本溯源,學習釋迦牟尼佛所傳授的教法,學習釋迦牟尼佛的高貴梵行,那麼我們今天就深入經藏來研習佛是如何教導我們密法的。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曰:「復次慈氏,雲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咀纜;二毗奈耶;三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
這是佛陀當機彌勒菩薩所說的一段經文,附囑彌勒菩薩傳續正法的內容,因為下一尊要來娑婆世界示現成佛的是彌勒菩薩。而這些過去諸佛如來已說,佛陀今說的八萬四千諸妙法蘊,攝為五分:

一、素咀纜。即經藏。
二、毗奈耶。即戒律藏。
三、阿毗達磨。即論藏。
四、般若波羅蜜多。即般若藏。
五、陀羅尼門。即密法藏。

接著,佛陀又說:「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咀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毗奈耶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核,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毗達磨藏。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

上述經文所說的五類妙法藏,皆是應眾生根器,或近或遠究竟解脫,而為他們說法。再接下來,細說到密藏的時候佛陀說密法藏是渡有緣二類眾生,一類是,往昔今生福慧資糧稀缺,不能受持契經解脫,不能受持調伏解脫,不能受持對法解脫,不能受持般若解脫,因此前四部法藏都不能使其今生或短期解脫生死輪回的;二類是,或復有緣眾生,往昔今生惡習障重,此生又造諸惡業,或有比丘違犯殺人、盜竊、淫欲、大妄語四波羅夷重罪;或有比丘尼違犯八波羅夷重罪;或有眾生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無間罪等種種重罪。為了使上述二類眾生,銷滅重罪,解脫生死,速證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

最妙的是接下來佛陀的比喻,他說:「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是不是很有意思,很貼切,這一段經文,是佛陀對契經、調服、對法、般若、總持門五種法藏絕妙的譬喻。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和智慧的同時我們也明白了一件事情:密法是有妙用的。
說到這裏,你是不是想:哇,醍醐如此絕妙,那以後我不要其他的乳酪了,我只吃醍醐就好了,這樣可不可以?佛陀說的是: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也就是不同的法門,對治不同的根基意思,假如你智慧過人,根性具足,一杯新鮮牛乳即可為你補充足夠的養分,那你又何必舍近求遠去找熬製醍醐呢?所以答案不一而足,要看你自己的根性和感悟,這也是密的一個部分,不是嗎?功夫要靠自己悄悄做在心地上,就如同飲牛乳還是吃熟酥要自己選擇自己吃,然後自己感覺合不合適一樣,別人幫你不得。

再看佛講的前四類法藏,經藏,律藏,論藏,般若藏,經藏就只是佛經,律藏只寫戒律,論藏只記載論斷,般若藏便只說般若波羅蜜多嗎?非也,我們剛才所讀的經書《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你認為是在講密,但它亦出自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經藏的一部分;再說般若藏,佛說這適合心樂修習大乘佛法及緣起性空真實智慧的有緣眾生,即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最重要的秘密–自性法門,這何嘗又不是密?如此等等,我們可以看到,經藏中蘊藏著密,般若藏中書寫著密,密要靠經藏來傳承,也要靠律藏來護持,所以經藏,律藏,論藏,般若藏、密法藏都本是一體,互為依存,各有妙用的。

既然密法有妙用,如何妙?又如何可用呢?

在《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中,阿難請求佛為眾生開示不經長劫,立證佛心的法門,佛說:「善哉!善哉!汝欲知者,我今當說。阿難!諸佛境界,非眾生所知。眾生根行,唯佛能了。有諸眾生,依自心力,累劫苦行,方成菩提者。有諸眾生,依仗佛力、或咒力,即身熏修,頓超覺位者。此中微妙,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阿難!此心中心咒,但以慈悲心,日持千遍,持滿千日,佛心自成。」阿難複白佛言:「世尊!修此法時,應結如何檀界,應擇如何處所,乃至藥品護摩、香花、供養,種種莊嚴,各各應當如何?唯願一一聞示」。佛於是回答說:「阿難!佛心非相,亦非離相,一相無相為檀場,真實不虛為處所。本來無染為藥品,究竟清淨為香花,不離覺心為供養,無智無得為莊嚴。以空慧火,燒盡煩惱為護摩。若著相修,能至究竟者,則一切外道,皆為正法」。

從這一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佛不僅講了外密的修行,即經文的前一部分,說的如何用手印來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對於如何修行如何與佛心相應,他更強調了內密,一相無相為檀場,真實不虛為處所。本來無染為藥品,究竟清淨為香花,說的是什麼,還是要你明白和證悟到性空妙有,與佛相應,與佛心共振,內外兼修,才能真正起用。而內密和外密是互為表裏的,只有勤修內密,清凈自身,再加之精進修行佛所傳的各種獲得殊勝加持修行方法,才是完整的密。

今天說密,我還是要講一個禪宗公案,叫做「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說的是唐代德山宣鑒禪師的故事,據傳他對來參訪的眾人說:「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甚麼打某甲?」師曰:「汝是甚麼處人?」曰:「新羅人。」師曰:「未跨船舷,好與三十棒。」

德山禪師常以棒打為接引學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風,世稱「德山棒」。其用處為了截斷學人之心識活動,令學生在急遽間不假思索,得於當下見性。我想問各位,這棒打是不是密?是不是以密為用?

再說一個我們常見的動作,雙手合十,中間保留些微的空隙,如同蓮花,你或許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一種行禮方式,表示尊敬和誠心,當我們雙手合十的時候,平時散亂的心念自然而然集中起來,生起謙卑恭敬之心,生起虔誠向佛之心,我相信大家都是有過體會的,然而為什麼呢?這便是密法的妙用了,原理我們也許並不清楚,可是,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就如同一個蘋果很甜,我並不清楚它是如何接受陽光的照耀和水分的滋養長大的,然而我嘗試了之後,知道它是甜的。

最後,我想說,修行修的其實是我們這一顆躁動不安的心,我們說禪說凈說密,我們追尋密的妙用,最終的目標也是讓我們的心更趨近於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真心與佛性。以密為用在於躬身合掌拜佛之時,以密為用在於心地清凈誦經之處,以密為用在於觀花開花落悟無生法忍,以密為用在於開啟自性來觀照我們的生活與修行。

感謝大家的聆聽!

留下一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