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講法:密本無秘

每周講法:密本無秘
2023年8月19日—2023年8月20日
大家好,歡迎來到法雨禪修中心
上一周我們討論了密宗的歷史由來和目前的發展現狀,也剖析了為何密宗修行方法在中國如此盛行的原因,明白了所謂的密宗修行方法並不是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密法,那麽釋迦牟尼佛說的密法到底是什麽呢?寫在哪一部經典裏頭?或者秘密告訴了誰?是誰來保守這個秘密和傳承這個法門?
讓我們就從這組問題開始,來談一談什麽是真正的密,什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密法。
首先我們得要明白如何是「密」,「密」的相對概念是「顯」,雖然這個概念是由日本僧人空海提出來的,可是我們仍然可以從邏輯方面來理解這組相對概念:「顯」的含義是外露的,容易發現的,引申到佛法中指佛陀指示明確,顯而易見可以通過文字和語言來學習和傳承的教法;而「顯」的反義詞「密」的含義是:隱蔽的,不易發現或者不公開的,引申到佛法中,當然也就是之佛陀傳下來的不用語言文字來傳承,相對隱蔽,不易領會的教法。
請註意,這裏的「密」並不是「秘密」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對我們隱藏什麽。大家想一想看,一個修行人,需要歷經無量劫,憑借他宏大的願力和圓滿的德行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從而成佛做主,教化一方。這個懷著如此迫切的願望來救度和教化我們的教主,一個慈悲一切平等一切,可以知我們的苦並感同身受的親人,會對我們有所保留嗎?或者對我們區別對待,悄悄地將某一種法門傳給某一個人而不讓眾生受益嗎?顯然是不會的。只是眾生的根基不同,來歷不同,對佛法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而已。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一個禪宗故事,說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僧人跟他的師父一起在山中散步,日近十五,清輝朗照,年輕的僧人卻愁眉不展,他的師父問他為什麽, 僧人回答道:「師父,我自從在您的座下剃度出家,每日跟隨您,從早課開始,我們做一樣的功課,日間我隨您到後山種菜勞作,隨您閱讀一樣的佛學典籍,晚上也是做一樣的晚課,現在我隨您散步。可是為什麽您悠然自得,我卻憂心散亂,悟不到佛法的真諦呢?」師父笑了笑,看了一眼年輕的僧人,手指著月亮問他的徒弟:「你看見月亮了嗎?」僧人答:「看見了。」師父說「就像這一輪明月不曾向你隱瞞什麽,佛法也並沒有向你隱瞞什麽呀」。年輕的僧人然恍然大悟。通過這個小故事,我想各位大概可以更好地這個道理,佛法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並沒有向我們隱瞞什麽,至於我們能夠體會和領悟多少,靠的是個人修行,就如同天上的一輪明月,清暉朗朗,有人看見了一朵玫瑰上的月光,有人看到月光下野鶴渡寒塘,有人看到海上生明月,有人看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也有人只看到了路邊水窪裏頭的月亮。對於佛法的理解和感悟,亦復如是。
那麽,釋迦牟尼佛說的密法究竟是什麽呢?
他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後,第一句話就道破天機:「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而我們不能證得的原因是:「唯以妄想執著「;至於如何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釋迦牟尼佛成就後,第一句話就把三藏十二部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成就後,第一句話就把宇宙奧秘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成就後,第一句話就把天地秘密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成就後,第一句話就把宇宙真諦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成就後,第一句話就把宇宙規律講完了。」
佛所悟到的道理,就是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本來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也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秘密寶藏都在我們自身中,不需外求,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於是修行更不存在什麽秘密可言,修禪修禪,其實並無禪可修,因為我們都是本質清凈,具足萬能的。
這個最重要的秘密,佛在開悟時馬上就給我們講明白了,其他的無非是修行法門,哪裏有什麽秘密,只可惜大多數人都沒有註意到這句話而已。

至於禪宗的第一樁公案拈花微笑,與此更是異曲同工。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釋迦牟尼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天可以托付給大迦葉」。拈花是一場獨特的測試,拈花是試題,而微笑是獨一無二的正解,以心印心,並不在語言上。可是智慧第一的弟子沒有微笑,神通第一的弟子也不明白佛陀的心思,為什麽只有堅持苦行的摩訶迦葉能夠懂得呢?因為那一刻,他與佛陀是一,他與佛陀是一體的,本質上無二無別,他感悟到,這個肉身,我們所有的感知可能有差別,但我們的本質,我們的自性卻源於一體,十方諸佛一體一躬,沒有差別。換而言之,在這個時段的頻率上,他與佛陀是共振的。所以一個拈花,一個微笑,他們無差無別,沒有障礙地溝通。這種覺知哪裏是文字和語言能夠表述的,所以佛陀也說,這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是不是很有意思?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每天做完功課,要念一段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很多人認為,就是以我今天修行和覺悟的功德來莊嚴佛菩薩的凈土,然後希望我回向的眾生都與我一道求生極樂。其實不然,我們用我們的勤勉修為莊嚴的是我們以後要去成佛做主的那一方凈土,而因為我們今日的回向而發菩提心的眾生將來也是要去我們成佛做主的那一方凈土幫助我們的。當我們領悟明白這一層含義,無論是誦經持咒,還是行善修德,我們的出發點就完全不同了,對嗎?
又比如凈土五經之一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很多人讀起來,就是明白了一件事,念佛法門有用,可以證得圓通,可以成佛。其中的密意卻很少有人解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為什麽無量無邊的佛念我們憶我們都像是母親想念孩子?因為因為我們與佛都有無量劫以來流轉的緣分,因為我們本自一體,因為我們都來自佛光性海,所以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我們就跟佛的頻率趨近於相同,佛菩薩便能在這個時候加持我們,也讓我們感應到他們,這便是念佛法門的妙處和「密」所在。
所以我們看到,「密」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支派和體系,在禪門公案裏,我們看到了「密」的足跡,在凈土經典中我們感知到「密」的存在,密在禪中,密在凈中,本為一體,無二無別,我們在修習的過程中將其分為三者,無非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禪中,在凈中,我們學習到佛陀慈悲教化我們以不同的密法,但這些「密」都不是秘密,就如同月亮就如同太陽,它就一直在那裏,等待我們用心去感悟到它們的光明。
密本無秘。
感謝大家的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