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講法:戒

每周講法:戒
2023年5月6日—2023年5月7日
大家好,歡迎來到法雨禪修中心,這周我要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戒。
戒是規矩、限製、要求,國家有法律,軍隊有軍規,學校有校規。戒律是一種行為準則,戒律不是為了學佛而添加的門檻,戒律是幫助大家解脫和覺悟的。在眾生不能看清因果和宇宙真相之前,用戒律幫助大家斷惡。如果眾生有了智慧看到了因果,實際上根本不需要戒,有智慧便會自然而然地避免去造業,菩薩需要戒律麽?佛需要戒律麽?當然佛菩薩的所做所為也有因果,只是他們完完全全看清了因果,所以從本源上就不會去種下惡的種子,所以有沒有戒對智者來說沒有差別。常常聽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任何行為都會帶來一個結果,佛菩薩在未行動前就能知道這個行動帶來的結果是什麽,所以他們只會種善因起善念,普羅大眾因為無明看不到結果,所以說他們不懼起因,卻為自己種下的惡承擔著苦果。
如果說法律是懲治做壞事的人,那戒律是讓眾生明白什麽是善惡對錯,即便暫時沒有智慧,但只要依據戒律做事就不會出錯,這是個笨辦法卻是個好辦法。從因上幫助大家不去做惡,這樣就不會走到承擔惡果的結果。
佛法的戒律有很多,在家持五戒,出家人要持兩百五十多戒,在家人求消災免難、求世俗的榮華富貴,求來世繼續做人或出離輪回;而出家人修的是證果,所以對於在家人的要求會少一些;持戒多少與成就多少是成比的,不出家也可以成就,但一定是持戒越多越清凈,智慧也會來的更快更多。上大學和上博士的付出一定是不一樣的,上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也如此,需付出多少要看想要的結果是什麽。戒只是入門的一個手段而已,一開始眾生沒有定力又相信佛法,靠戒去觀照自己、規範自己、要求自己,當一個人打開了智慧,戒律對他來說只是理所當然的事兒,是沒有規定也不會去觸及的。
前面我們講的戒是說戒律,戒也是行動和決心。戒對於凡人來講並不容易,佛法裏的戒律大多數是違背現在的大眾世俗理念的,我們活在一個倡導享樂的時代,一個贊揚欲望的顛倒世界裏,所以願意持戒就需要很大的決心,體現著學佛者的真誠心以及對佛菩薩的信力,這是很重要的。持戒是一種很好的供養,勝過物質,大多數學佛人在最初修行時是看不到因果的,他們只是因為相信佛便以真誠心去效仿,相信佛所以去聽話照做。
戒是在打磨自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更何況目標是要成佛。戒是一個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戒是自己對自己發出的一個向內的力量,這個力會推動你一寸一寸升到凈地,持戒越多力量就越大,提升得就越快。這些一點一滴的戒轉變成一絲一股的力,它們匯集在一起,幫助持戒者抵禦邪知、邪見、邪魔、考驗、逆境、業力甚至惡果。
一個人的修行層次與持戒息息相關,所以戒是境界的分界。持五戒乃得人身,修十善可升天道,十善是什麽呢?其實還是戒,只要不去做惡就是善,斷惡修善是同時的,斷多少惡即修積了多少善。佛菩薩是大善,因為他們不去做絲毫的惡,戒掉了所有的惡。戒的越多善就越多,當一個人全部都是善念、善行、善語、善業,戒對於他就消失了,他就是典範,就是效仿的對象。持戒越少層次越低,對於他來講戒就越多。層次越高持戒越多,需要的戒便越少,一切有為是為了無為,戒是為了無戒,當所有眾生都不需要戒的時候,戒就消失了,宇宙也沒有善惡之分了,惡都消失了還有什麽是善什麽不是善呢?
感謝大家的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