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講法,  2022年

每周講法:廣修供養(一)

每周講法:廣修供養(一)

2022年11月5日-2022年11月6日

大家好,歡迎來到法雨禪修中心,這周我要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是普賢王菩薩的第三大願,供養是眾生對佛菩薩、出家人、修行者、一切順道而行和利益眾生的善知識供給鮮花、飲食、珍寶、燃燈、眾香、財物等等,來表達自己的恭敬、贊嘆、和支持,也在表達供養人效仿之願,同行之心。

供養大致分為財供養和法供養兩種。財供養是指財物的供給,例如去廟裏燒香、供燈、捐錢、給出家人錢財或給善知識行正道所需的財物等等都屬於財供養。當眾生修行去念經持咒、去行菩薩道、去傳播正法的時候就屬於法供養了。

不同的供養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對峙消除不同的習氣與業障。供養還可以考驗真誠心、恭敬心、願心,可以破除我執、對峙貪欲……有很多的妙用,所以我們常常用修這個字,供養不僅僅是去做的。供養的發心不同帶來的效果也大不一樣,是為了什麽供養?是自私自利的發心還是無私無我的發心,觀照發心也是一種修煉。供養不在多少、貴賤,重要的是發心,以至誠至凈的心去供養感召來的一定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分享兩個小故事,阿育王的前世生在佛陀駐世的時代,當他7歲的時候,有一次正在街上用沙土玩兒過家家,看見佛陀前來托缽乞食,於是很認真地把沙土當做飯食恭敬地供養給佛陀,佛陀接受了他的供養並說到:「於我滅度百歲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當受王位,領閻浮提,名曰阿育。當廣布我舍利,一日之中,當造八萬四千塔。」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想不明白就問佛:「為什麽用沙土供養佛還能有如此功德?」佛開示舍利佛「沙子在孩子的眼中是真的飯食,是當下他認為最好的東西,他用真誠心來供養我,其功德不可思議,以此功德來世為王,並會建造8萬4千個塔來傳播佛法。」後來佛陀涅槃後一百年阿育王出世,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四處收集佛的故事、經典,保護佛的遺跡,舉國上下建塔宣揚佛法。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知道佛教、學習到佛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阿育王的護法傳法,所以不要小看一碗沙子飯,要從中看到真誠供養的無量功德和作用。過去世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善慧童子的時候,有一次他巧遇燃燈古佛在行路,路面坑坑窪窪、泥濘不堪,善慧童子不忍心看到燃燈古佛雙腳沾汙,他將自己的衣服解開鋪在路上仍是不行,便散開頭發將頭發鋪在路上,讓燃燈古佛踏發走過,燃燈古佛對他布發掩泥之心大為感動,故而為善慧童子授記曰:「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從這兩個故事裏不難看出,他們所供養的東西都是佛不需要的,而且是世俗中不值錢的,但為什麽它的功德如此之大,甚至超出了那些用千金萬銀去供養佛的大富長者?區別就在於真誠心、恭敬心和發心的不同。有的人供養是為了增加自己的人天福報,給佛菩薩供養的每一分一文都是有所求的,給佛菩薩上柱香就希望自己金榜題名,給佛菩薩供幾個水果就想要兒孫滿堂,給佛菩薩供一朵花就希望得到天官天福,甚至有人給出家人供養一百塊錢就要求保佑他全家平安健康。這是自私自利的、是有條件的、是貪求的、是不純粹的供養,這樣的供養是假供養,是交換、交易,如果帶著如此想法去供養得到的會很少很少,因為沒有真誠心,發心也偏離了正道的。這也是為什麽看到很多人捐錢蓋廟花大錢去供養寺廟、出家人,卻沒有好回報的原因之一。而不論是善慧童子還是阿育王的前世,他們所供養的東西可以說一文不值,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交換,用自己當下最珍貴的東西去真誠地供養,體現了真誠心和恭敬心,功德之大不可想象。可見恭敬心、真誠心、衷心、願心才是供養真正的本質,而那些財物僅僅是表象,是去表達本質的。

《普賢行願品》裏又講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裏講到財供養功德至大、妙用至多都不及法供養的千萬分之一,為什麽這麽說呢?佛菩薩不是為了得到眾生的供養、恭敬而去開示眾生供養的。佛菩薩所說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解救在苦難中的眾生,是為了幫助眾生覺悟成佛的。先成就的幫助後成就的,後成就的再去幫助更晚覺悟的,如此直至每一個眾生都成佛,直至這個宇宙終極祥和平衡。所以覺悟者是不會在意有沒有財供養的,接受供養只是因為慈悲,是在幫助供養者消業增福。佛菩薩更希望看到的是法供養,法供養代表著供養者的覺醒、改變和覺悟。

普賢菩薩一一列舉了法供養,每一種都是慈悲覺悟的體現,都是利益眾生的法寶,都是提升的捷徑。

最好地供養是法的供養。
最如法地供養是法的供養。
最殊勝地供養是法的供養。
最功德無量地供養是法的供養。
依教奉行是法供養。
持戒是法供養。
精進是法供養。
學佛是法供養。
發菩提心是法供養。
度化他人是法供養。
行菩薩道是法供養。
發願成佛是法供養,如此等等。

弄明白了什麽是供養才能更好的去廣修。廣,顧名思義,廣泛的、多的意思,它指的不只是數量還有範圍,普賢菩薩開示到「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以廣指的是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切諸佛悉皆供養。菩薩是如此廣修供養的,那作為一個普通的修行人呢?我們沒有處在佛住世的時代,除了對佛菩薩供養鮮花香火,對出家人,善知識呢?據我所了解大多數的修行人還停留在給廟宇錢財香火、給佛相供花供物、給出家人錢財物品的種種供養形式中,這些做法從表面上看是對的,卻也是有風險的。我們處在一個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群魔亂舞,普通人沒有火眼金睛無法去甄別真假,誰是真出家人,誰是真修行人,誰是真的善知識,誰真的在傳播正法?如果供養了一座不清凈的寺廟、一個不持戒的出家人、一個傳播邪法的人,供養者會有功德還是罪過呢?如果被供養的對象利用了修行人的善心去聚斂錢財,去做背道而馳的事兒,去做利益個人的事兒,這些供養還算是供養麽?因此,如法地供養是一切供養的基礎,不能做到如法地供養,供養就失去了意義,即使發心不是自私自利的,即使發心是善意慈悲的,也可能助長邪惡、助紂為虐,反而增加了業障。作為一個普羅大眾,如何去分辨供養如不如法呢?佛菩薩所言所行一定是如法的,難就難在有形的辨別上,去供養如法的寺廟、如法的出家人、善知識肯定是如法的。修行的基礎是持戒,不持戒地修行終將一事無成,不持戒地修行最終會走火入魔墮入魔窟。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戒律是不一樣的,寺廟也有寺廟的戒律,用戒律去判定如不如法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拋開戒律就沒有修行一說,何來如法。持戒是最基礎的判定,無論出家在家,都應該按照佛為其所製定的戒律去執行。經常聽到有人說他們所供養的師父各方面做得都非常好,言行讓人信服、智慧如海、深入經藏、信眾弟子成千上萬等等,只是還沒有持戒,不持戒的理由也可以說出來許多,不持戒怎們可能是有智慧的呢,道理講得再好,行為表現得再慈悲也是假學佛、假修行。修行講的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智慧是每個人本身具足的,智慧是覺悟,一個有智慧覺悟的人深知因果報應六道輪回,是不會也不敢去做不如法的行為的。每個成就,每種智慧都是日積月累多生累劫地修行得來的,不存在不修習就可以成就的捷徑,過去諸佛如來都是經過長久地修行才成就的。所以一個不持戒的人一定不是善知識、一定沒有真智慧、也不可能是真的慈悲,更不可能有真成就、真覺悟,又怎麽會去做真的利益眾生的事兒?如果供養給了他們,他們又拿著這些供養去做不如法的行為,去講邪知邪見,誤導了那些真正想修行的人,那這些供養非但沒有功德反而是在造業。寺廟也是如此,寺廟如果不清凈,沒有嚴格遵循戒律,如果拿著信眾的供養去做不如法的事情也是一樣的,因為信眾的錢並沒有給到佛菩薩,那些真心的供養去了哪裏呢?

如此來看,財供養對於普羅大眾來講是不好辨別的,當我們還分不清什麽是真正的如法之時,不如去修更多的法供養,正如普賢菩薩所開示「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法供養是真正的供養,最如法的供養,也是最為殊勝的供養,是佛菩薩最想收到的供養。

事實上,不論是哪種供養都不是佛菩薩自己所需的,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人間有形的物品,譬如香火、錢財、食品、物品,也不需要無形的天雲、傘蓋、天衣、瓔珞等等,佛菩薩是法力無邊、無需無求的。供養並不是提供給佛菩薩所需的東西,它和布施有著本質的區別,佛菩薩接受供養是因為供養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兒,他們希望通過接受供養幫助修行者消業增福,是為了給供養者積功累德的機會,所以說供養實則是在成就自己,這也是為什麽用「修」這個字的另一個原因。

不同的供養會有不同的功德,功德是每個眾生真的財富,功德也是最好的貢品,為什麽在回向的時候總要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呢?這就是在用功德回饋佛世界、佛菩薩,最終這些供養會轉化成功德返還到自己身上,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在為自己種福田,是在鋪平自己成佛的道路,是在為自己將來的佛世界添磚加瓦,這就要廣修的最終目的和最重要的意義。

最後,把普賢菩薩的開示送給大家共勉:「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

感謝大家的聆聽!下周見!


留下一個回覆